2014年3月9日星期日

和合術-那一年很多嬰兒起名“憲法”


1954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憲和合術法起草小組由毛澤東主持,在杭州草擬憲法初稿,後提交憲法起草委員會討論。憲法草案討論比較成熟以後,就向社會公布,進行全民討論。

那年春天,25歲的許崇德作爲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教員,被借調到中南海,加入憲法起草委員會秘書處工作。這位日後的中國憲法學泰鬥由此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從起草到出台的整個過程。

在秘書處,許崇德與其他同志一起收集整理了世界各國的憲法,編輯了憲法的名詞解釋,有時還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咨詢意見。

但令他印象最深的還是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

“1954年,我國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憲法草案公布的時候正好是6月,很多地方都被水淹了,地方黨委就組織群衆在防剖腹生產擇日洪大堤上開小組會討論,場面相當感人。”

討論得新生兒命名出的意見成千上萬,可是洪水已經沖垮了公路,甚至鐵路也不通,怎麽辦?

“各地就用飛機大包大包地運材料。當各地的意見送到北京,我一看,都是用一層層的油紙打包捆好的。打開的時候,我心裏真是特別激動,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人民群衆依然對新中國的憲法充滿感情復合了期盼。”

短短兩個月,1954年憲法草案征集了118萬條意見。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經過近一個星合和術期的討論,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最終以全票獲得通過。消息傳來,北京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在放鞭炮。

人們爲什麽這麽激動?“清末以來,無數的仁人志感情挽回士開始搞立憲,搞民主政治,但都沒有成功。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人民奪取政權建立了新中國,才有了第一部真正屬于人民的憲法。後來我碰到一些人,他們的名字叫‘李憲法’、‘張憲法’,一問都是1954年生的。”

在許崇德看來,這部憲法最大的功績是確立了新中國的基本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